浮山后片区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居民区,自2022年起,浮山新区街道陆续完成了对浮山后四、六、二小区及洪福山庄的老旧改造工程,累计改造楼栋184栋,涉及单元771个,惠及居民9491户,总建筑面积达87.66万㎡
2024年,街道将洪福山庄作为改造的重点对象,通过有机更新“1+N”模式,聚焦基础类、完善类、提升类三大类17小项改造清单,在解决功能性的前提下,增加其他相关内容的提升,实现功能复合,推动城市建设模式从规模拓展向品质深耕的跨越。
老旧改造众口难调,“改哪里”“怎么改”“改成什么样”,居民最有发言权。浮山新区街道推出了“三问于民”的工作法:改造前“问需于民”、改造中“问计于民”、改造后“问效于民”,寻求改造意见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自2024年4月中旬至10月底,街道共牵头召开13场民主议事会,邀请党支部书记、业委会成员、小区楼组长、党员代表及居民代表共同参与,针对设施安装、建筑物修缮、绿化整治等17项内容征求居民意见,各方针对改造方案建言献策。改造后,召开改造验收会,由居民评价改造成果,确保改到“心坎”上。
西门改造前人车同进同出,剐蹭事故时有发生,那就在入口两侧采用红砖高铺的方式,为行人划分出独立人行道,实现人车分流;8号楼西侧阳光平台,新增的近20个便民晾晒架,影响观景与休闲,那就撤出10个,并均匀分散至其他采光良好的空地,新增广场舞空间,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;楼前树木太高,影响低楼层室内采光,那就修剪小区所有挡光树木至3米高,保障采光的同时最大程度维持小区绿化率;爬墙虎过密或拔除都不行,那就适当修剪,及时清理残叶,避免堆腐烂滋生蚊虫,让居民仍旧可以“推窗见绿”……
小区建筑面积有限,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最大程度激发小区活力,满足居民多元需求,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于是,改造团队聚焦小区“金边银角”、小微绿地及闲置建筑等小微空间,曾经被忽视的角落正逐步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2、3号楼之间、8号楼东北角、9、12号楼之间、10、11号楼之间的4处闲置小微空地,被打造成花溪园、星月台、漫月亭、逸翠园,新增适老化座椅、大理石桌凳和休闲区域,翻新地面铺装,融入特色文化图案。周边绿地设有汀石路步砖,30cm的适中间距,方便老人、孩子饭后散步,防滑性高的荔枝纹表面,提高了踩踏安全性。
8号楼西侧近300㎡的空间自2001年交房起,就因地势低洼,与通车区域存在4米高差而沦为卫生死角,杂草疯长、垃圾遍地。在改造中,废弃物的搬移和建筑材料的运送困难较大,施工队巧用吊机搭配铁框运送改造物资,清理各类垃圾8吨。如今,已成为小区环境提升的新亮点。
北2门的网格党群服务站建成年限已久,外墙破损松动,地板磨损严重,改造团队评估后,发现翻新价值不大,决定拆除重建,岩棉夹芯板、浅米色文化墙、断桥铝门窗等被一一组装搭建,内部摆放简约会议桌椅,满足开展党建活动需求,网格党群服务站正以崭新的面貌服务党员群众,成为小区开展日常协商议事活动的重要阵地。
洪福山庄小区有425户居民,户均汽车保有量为0.9辆,但改造前仅有不足50个车位,供需差距使得小区内常常上演“车位保卫战”,因停车纠纷衍生出的投诉,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效能道路上的顽固阻碍。因此,规划停车空间,成为彻底改善小区居住环境、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一环。
改造团队经实地勘察与规划,将北1门外一片约600㎡的区域列为重点改造对象。该区域经过沥青全覆盖铺设后,除预留必要的通行空间外,成功规划出可容纳40辆车的停车空间,缓解了停车压力。
1号楼和5号楼南侧的改造大致相同,改造团队在保障小区30%绿化率的前提下,对部分绿化进行了合理调整。道路北侧,改造出宽5.6米的斜式沥青停车位;道路南侧,改造出宽2.5米的侧方停车空间,共可停放24辆车。2、3号楼之间,6、7号楼北侧也新增了可容纳10余辆车的停车区域,有效扩充了小区的停车容量。
非机动车的停放与充电需求同样得到重视。在高区东门附近,新建了非机动车棚,并引入共享充电商家,配备20个高效充电端口,为居民非机动车的停放与充电提供了稳定、便捷的服务。
未来,街道将继续以“精治小区幸福家园”建设为抓手,秉持破局理念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,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。